2013年中國鐵建曝出8.37億元天價招待費備受輿論關注,而今年中國鐵建等近四成央企隱去了這一數據。招待費貌似下降的背后,多數央企管理費明細項下的“其他”科目出現明顯增長。(4月14日《羊城晚報》)
招待費不知“哪里去了”的,不止中國鐵建一家。目前披露年報的251家央企僅有156家披露招待費,占比62%,而2012年這一數據為168家,也就是說有12家央企在2013年突然隱去了“業(yè)務招待費”這一數據。這些央企業(yè)務招待費“哪里去了”呢?令人不禁浮想聯(lián)翩。
不可否認,去年針對中國鐵建“天價招待費”的輿論轟炸,尤其是中央八項規(guī)定的嚴厲落實,對公款招待肆無忌憚的浪費,無疑是一種警示,一種制約,一些上市公司尤其是央企出現招待費趨勢性下降,應是一種必然。但是,若說這些單位出現零招待費,恐怕無人相信。
去年“天價招待費”被曝光后,中國鐵建有關負責人就曾言之鑿鑿地表示,將切實整改,實現全年業(yè)務招待費下降10%的承諾。按這個承諾,中國鐵建2013年的招待費應為7億元左右,這不是小數目,但它“哪里去了”呢?
從報道看,2013年上市公司的招待費出現趨勢性下降的同時,管理費用明細中的“其他”科目卻出現明顯上升。從企業(yè)數來看,1425家企業(yè)有844家2013年的“其他”費用出現上升,占比59%,與招待費下降的企業(yè)比例幾乎持平。簡單的“其他”兩個字,如同萬能的筐,裝進天價招待費,掩人耳目。只是,這種小伎倆除了讓人嚴重鄙視外,又引發(fā)出多個無法繞回的疑問,一是,這是不是在做假賬?而做假賬是違法犯罪行為,應該依法追究。二是,其中是否存在大量使用假發(fā)票的行為?三是,央企們錢花在何處?花了多少?公眾享有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使用障眼法糊弄公眾,有違規(guī)違法之嫌。
2013年,國資委相關領導曾在核查報告上“簽字背書”,央企出了問題有倒查機制,還要被追究。如今,我們不僅要詰問央企們的招待費“哪里去了”,還要詰問去年“簽字背書”的國資委負責人,又將給公眾、給中央一個怎樣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