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91歲生日。9月23日,2013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昨晚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作為“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的楊振寧出席頒獎典禮并為致辭。9月24日,楊振寧教授做客人民網(wǎng)香港直播間與網(wǎng)友分享他的人生感悟。91歲的楊振寧思維敏捷思維敏捷,精神矍鑠,依然在研究,依然在暢想。[本網(wǎng)專訪楊振寧回放]
導讀楊振寧獲得的巨大成功,決不是偶然的,無論他的青少年時代,經(jīng)歷過怎樣的貧困和顛沛流離,他始終成長在一個教育條件十分優(yōu)異的環(huán)境中。
母親教給他一生受用的知識
楊振寧出生于安徽合肥,父親楊武之是數(shù)學家,20世紀20年代留學美國。母親在他四歲時就教他背誦古詩,抗戰(zhàn)時帶著楊振寧和他的弟妹逃難。(母親)堅韌的性格對他在學術上的奮斗影響深遠。[詳細]
12歲的“少年狂”:我將來要拿諾貝爾獎
上課念書的時候,楊振寧喜歡東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頓寫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講的是20世紀到那個時候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一些新的物理學的一些現(xiàn)象與理論。他頓時被激發(fā)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親、母親開玩笑,說將來要得諾貝爾獎金。誰也沒想到他真的應驗了12歲時的戲言,為中國人拿回了第一個諾貝爾獎。[詳細]
學士論文導師:獨選哲學博士
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的教授們,可謂眾星云集,而楊振寧在畢業(yè)這一年,卻獨獨選中美國密歇根大學哲學博士出身的吳大猷先生,做自己的學士導師。吳大猷雖是學哲學出身,可對于現(xiàn)代物理學的造詣,決不亞于他那幾位卡文迪許出身的同僚們。楊振寧上學的時候,就很崇拜吳大猷這位通才式的人物,拜讀過吳大猷先生那篇有關原子振動的論文,培養(yǎng)了他對現(xiàn)代物理方面的興趣,在進入大學四年級以后,他選擇了原子振動這個具有一定難度的課題,作為自己畢業(yè)論文選題。
沒有保留的奉獻,美國華僑的血淚史
單身漂洋過海的闖蕩到功成名就后的奔波,楊振寧目睹了一幕幕美國社會的悲喜劇,目睹了外國移民抑或“二等公民”在這里的境遇。1964年春天,楊振寧加入美國籍。這距離他1945年初到美國,有19年時間。此一決定雖是幾經(jīng)掙扎遲疑,但入籍之后仍然耿耿于懷,怕他父親到死不會原諒他拋鄉(xiāng)棄國之罪。楊振寧在美國教書多年,也育化了許多杰出的物理學家,在美國華人學界,都知悉楊先生最具長者風范,對中國學生的生活照拂,總是著力較厚。[詳細]
楊李之爭:多年合作親如手足,一朝分手形同陌路
作為攜手捧起諾貝爾獎桂冠的首兩位中國人(1957年獲獎時兩位均為中國國籍),楊振寧與李政道本是學術上的好搭檔,然而惋惜的是為諾獎爭功的問題,但兩人最終卻反目成仇,形同陌路。日前,在談到與李政道的關系緣何漸行漸遠時,楊振寧表示很遺憾兩人沒有機會再在一起合作。他說,李政道比我年輕4歲,我們是在1946年在芝加哥最先認識的。那個以后合作得非常的成功,后來到1962年我們徹底的決裂了,這個以后又有很復雜的一些經(jīng)過,不過到了今天,李政道也快90歲了,我們現(xiàn)在對這個比較放松了。將來,到底是我們中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我想一定有人去研究。所以,也可以說是已經(jīng)不是我們自己所關注的事情。[詳細]
游弋于數(shù)學物理之間的大師
楊-密耳斯規(guī)范場、宇稱不守恒定律與楊—巴克斯特方程被公認是楊振寧的工作中達到世紀水平的三項成就。在普通人眼里,楊振寧是極富科學感覺和數(shù)學天才的天才型物理學家。他的思維長期游弋在物理和數(shù)學的交叉領域。楊振寧的三大成就都不享有獨立的發(fā)現(xiàn)權,他與李政道分享了宇稱不守恒的發(fā)現(xiàn),與米爾斯分享了規(guī)范場理論,與巴克斯特分享了自己在統(tǒng)計力學中的最高成就。于是,一些人遺憾地稱楊振寧為“科學盛宴的陪客”。[詳細]
華人得獎難:追趕西方先進科學需要時間
無論是諾貝爾獎還是“東方諾貝爾獎”邵逸夫獎,多數(shù)獲獎者是西方人。面對這樣的現(xiàn)象,楊振寧表示,中國發(fā)展近代科學起步較晚,不太可能一下子追趕上西方人幾百年所累積的經(jīng)驗和成果。近代科學起源于17世紀、18世紀的牛頓時代,而這三百多年期間,頭兩百多年,亞洲尤其是中國,根本沒有近代科學。所以,今天在前沿做得最成功的科學家,大多數(shù)人不是中國人,不是亞洲人,是很自然的事情。[詳細]
在90年代末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后,楊振寧諾獎得主的光環(huán)卻似乎沒那么耀眼,人們對于楊振寧的言論、行為存有各種議論。
回國后薪水分文不取
90年代末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后,還有很多人攻擊楊振寧每年拿了很多經(jīng)費,但卻只撈錢不做學問、不授課。然而,楊振寧在清華大學的年薪為人民幣100萬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給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他還賣掉了自己在美國紐約的一處大房子,向清華捐了100萬美元。他把諾貝爾獎金的一部分,也捐給了清華。[詳細]
羅曼蒂克式的執(zhí)著
“楊先生對物理的熱愛、熱忱是沒有人可以理解的。有人說他是富有羅曼蒂克的物理學家,他對物理有一種很多人看來是愛情的東西!表敿獾膶嶒炍锢韺W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朱經(jīng)武說。2008年,86歲的楊振寧及其合作者發(fā)表了一篇冷原子方面的新論文,令同行驚訝于他的學術活力。此后至今,他已陸續(xù)發(fā)表了將近10篇論文,放在年輕學者中也屬“高產”。[詳細]
17歲為前途放棄初戀
楊振寧回憶西南聯(lián)大在昆明念大學時的感情經(jīng)歷時說道,17歲時,數(shù)學系來了一個叫張景朝的女同學,她引人注目,很漂亮又活潑,因為她是數(shù)學系的學生,我的父親是數(shù)學系主任,所以那個時候的辦公室很簡陋,所以這些同學常常到位置選課這一類的事情到我家里頭找我父親,所以張景朝有時候到我家里頭來,所以我就認識了她。有一天跟我自己講張景朝沒來之前,我記得很清楚,我當時心境像一個很平的湖水,我知道她來了以后,以后幾個月波濤洶涌,使得我心里頭很煩燥,我那天想了想,我說這個不好,這對我的前途不好,所以我就決定,說現(xiàn)在不是我交女朋友的時候,還是應該集中注意學習的工作。[詳細]
27歲師生一戀五十年
1944年,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念完六年書后,教了一年中學,教學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班上一個女學生,叫做杜致禮。1945年赴美留學時,楊振寧并沒有跟杜致禮談戀愛。1949年,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惟一的一家中國餐館中不期而遇,兩人竟然都有了“過電”的感覺。1950年8月26日,楊振寧和杜致禮在紐約結婚,后生有兩子一女:長子楊光諾、次子楊光宇和女兒楊又禮。[詳細]
82歲演繹忘年戀
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教授與28歲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英語翻譯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潮汕女子翁帆在汕頭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記處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xù),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面對這場“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fā)對紅妝”(蘇軾語)式的婚戀,有人祝福,也有人質疑。楊振寧形容未婚妻翁帆為“上帝恩賜的最后禮物”,并稱這樁婚姻是“給我的老靈魂,一個重回青春的歡喜”。[詳細]
認同中國人的君子之風
楊振寧做客人民網(wǎng)香港直播間談及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時說,貫徹自己的一生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是我身上流的是中國文化的血,還有一個是我對于中國做人的辦法,認為是我最喜歡的。楊振寧認為,中國傳統(tǒng)做人的辦法跟西方做人的辦法是不一樣的。儒家所謂君子,不管你把話是怎么一個解釋,它所特別著重的跟西方是不一樣的。很多一流的西方物理學者都跟中國的君子之風是背道而馳的。費爾米是符合于中國所謂有君子之風的人,不是要去炫耀自己,不是要去用一種,不是最值得尊重的辦法去搶占別人的工作或者什么。這個特點與在楊振寧的身上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詳細]
談人生中的遺憾:基本物理學領域未盡全功
在基本物理學領域未盡全功可以說是楊振寧的一種遺憾。楊振寧認為,基本物理學最近這幾十年有了長足的進展,可是未盡全功,還有沒有解決的問題。這些領域里頭,想要解決,到現(xiàn)在為止沒有解決的問題,他對以后二十年、五十年會不會能夠有大的發(fā)展也沒有很樂觀的信心。科學的發(fā)展永遠是還有問題、還有更新的問題、更難的問題,這也是科學研究必然的一個規(guī)律。[詳細]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正如楊振寧先生自己所說:“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他的學術成就是世界的,更是對中國人的鼓勵,給予我們無限啟迪。
活著的傳奇
很不簡單
科學無國界,國人應直追。
致敬科學先驅!
祝福楊老長命百歲!
![]() |
![]() |